随着村镇生活垃圾的逐年增加,大量垃圾被丢弃或露天堆放,对村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不仅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还传播疾病,影响居民健康。因此,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我国村镇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建立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村镇垃圾点多量大不利收集
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特性为:产生源点多量大、成分复杂、布局分散、不利收集。同时,特别容易受燃料种类、局部开发、节令变化、集市贸易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村镇生活垃圾产生状况与成分有其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村镇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和处理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据相关单位抽样调查,2008年我国建制镇与集镇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8~0.9公斤/人每日,年产生量约5000万吨;村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4公斤/人每日,年产生量约11600万吨。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易腐垃圾(40%~50%)、无机垃圾(25%~35%)、包装垃圾(15%~20%)和有害垃圾(约3%),其中有害垃圾主要是农化产品容器。
发现主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大多数村镇没有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截至 2008年,我国约有31%%的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11.7%%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收集率约为63.3%,还有 36.7%的生活垃圾处于随意堆放。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16%%,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为零。
村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也在逐年增加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但综合治理村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任重道远。
四项原则八大措施应对垃圾危害
为此,建议今后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既要采取清扫、运输、处理等措施治理村镇生活垃圾污染;又要采取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等措施对村镇生活垃圾加以综合利用。第二,因地制宜与就近处理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处理、技术可靠、设施简单、维护方便、低投资建设、低成本运行的要求,合理选择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技术路线。第三,设施共建与服务共享相结合。逐步建立设施互补、设备配套、服务衔接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实现设施共建、资金共担、服务共享。第四,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加强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处理设施有偿服务;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的要求,吸引社会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
同时,采取八大措施处理村镇生活垃圾:第一,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全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十二五规划》和《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按照经济、适用、安全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技术路线,引导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及新增中央投资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有所区别的原则,对东中西部地区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补助;要加大县、镇两级政府对新建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
第三,建立收运体系。以实现村镇生活垃圾清运容器化、密闭化和处理低成本、无害化为目标,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等多元化模式,逐步建立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要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要求向村镇幅射。
第四,鼓励分类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对有机垃圾就近进行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村镇生活垃圾推行分类收集后,可适当延长收集运输的间隔时间,以降低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成本。
第五,稳妥发展焚烧。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将越来越困难,填埋处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有条件时可通过对包装废弃物等不易腐烂的可燃垃圾进行适当集中焚烧处理。
第六,区域分类管理。在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的东部较发达地区,可参照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理,加快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可先建简易垃圾填埋场,逐步实现村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七,支持技术研究。要支持把村镇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研发纳入相关科技计划,加大支持力度。针对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点,系统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运、处理和管理技术研究,为实现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第八,加强监测监管。各地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县、镇两级政府要加强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测和监管,要建立健全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信息报告和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制度。
村镇垃圾点多量大不利收集
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特性为:产生源点多量大、成分复杂、布局分散、不利收集。同时,特别容易受燃料种类、局部开发、节令变化、集市贸易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村镇生活垃圾产生状况与成分有其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村镇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和处理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据相关单位抽样调查,2008年我国建制镇与集镇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8~0.9公斤/人每日,年产生量约5000万吨;村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4公斤/人每日,年产生量约11600万吨。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易腐垃圾(40%~50%)、无机垃圾(25%~35%)、包装垃圾(15%~20%)和有害垃圾(约3%),其中有害垃圾主要是农化产品容器。
发现主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大多数村镇没有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截至 2008年,我国约有31%%的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11.7%%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收集率约为63.3%,还有 36.7%的生活垃圾处于随意堆放。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16%%,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为零。
村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也在逐年增加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但综合治理村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任重道远。
四项原则八大措施应对垃圾危害
为此,建议今后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既要采取清扫、运输、处理等措施治理村镇生活垃圾污染;又要采取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等措施对村镇生活垃圾加以综合利用。第二,因地制宜与就近处理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处理、技术可靠、设施简单、维护方便、低投资建设、低成本运行的要求,合理选择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技术路线。第三,设施共建与服务共享相结合。逐步建立设施互补、设备配套、服务衔接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实现设施共建、资金共担、服务共享。第四,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加强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要求,实行处理设施有偿服务;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的要求,吸引社会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
同时,采取八大措施处理村镇生活垃圾:第一,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全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十二五规划》和《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按照经济、适用、安全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技术路线,引导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及新增中央投资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有所区别的原则,对东中西部地区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补助;要加大县、镇两级政府对新建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加投入比例。
第三,建立收运体系。以实现村镇生活垃圾清运容器化、密闭化和处理低成本、无害化为目标,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等多元化模式,逐步建立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要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要求向村镇幅射。
第四,鼓励分类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对有机垃圾就近进行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村镇生活垃圾推行分类收集后,可适当延长收集运输的间隔时间,以降低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成本。
第五,稳妥发展焚烧。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将越来越困难,填埋处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有条件时可通过对包装废弃物等不易腐烂的可燃垃圾进行适当集中焚烧处理。
第六,区域分类管理。在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的东部较发达地区,可参照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理,加快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可先建简易垃圾填埋场,逐步实现村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七,支持技术研究。要支持把村镇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研发纳入相关科技计划,加大支持力度。针对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点,系统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运、处理和管理技术研究,为实现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第八,加强监测监管。各地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县、镇两级政府要加强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测和监管,要建立健全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信息报告和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