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铁路节能技术政策

   2014-08-01 中国节能网4730
核心提示:一、铁路利用能源的原则 1.1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铁路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贯彻实施
一、铁路利用能源的原则
1.1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铁路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总体要求,铁路能源利用应坚持先进、合理、节约原则,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能源消耗。
1.2  铁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细则中指出:铁路应当加强节能管理,优化牵引动力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铁路向节能型发展。
1.3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及国家制定的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合理用油及合理用水等各项规定,使铁路运输及工业生产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应进行更新或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1.4  提高“资源意识”、“节能意识”、“环境意识”,转变传统的粗放经营和能源消耗型经济观念,向集约型、节能型发展,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节能管理运行机制。
二、优化结构,降低铁路能源消费
2.1  改进和提高牵引动力质量,有效提高铁路运输能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主要繁忙干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及长隧道等线路上积极采用电力机车,提高铁路运输电力牵引比重。发展功率因数高、谐波分量少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内燃牵引以大马力、高效率机型替代小马力、高能耗内燃机车。
2.2  发展新型客货车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提高货车强度,减轻车辆自重,加速车辆轴承化,减少轮轴摩擦,降低能耗。
2.3  铁路线路要发展重轨及75公斤钢轨和无缝线路,均衡提高铁路线路的整体承载能力,减少列车运行的冲击和阻力。
2.4  铁路工业企业要合理组织专业化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逐步实现高耗能工艺如电渡、铸锻、热处理、制氧等的专业化生产。淘汰能耗高、技术落后的各种炉窑。
2.5  铁路施工应按工程设计要求合理组织施工,在轨道、路基、桥涵、隧道施工中采取先进的施工方法,使用高效机具设备,快速、有序、优质、高效完成建设项目,降低工程单位产品能耗,节约施工能源消耗。
2.6  发展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淘汰国家明令公布的落后高耗能设备和工艺。
三、铁路运输节能技术措施
3.1  合理利用运输能力,科学编制列车运行图,以利于运输节能。
3.1.1  优化路径。运输组织一般应安排运营成本低,燃料消耗少的线路,以减少能耗,降低成本。
3.1.2  优化列车编组。少开不合理空车、欠重车,尽量组织直达列车,减少临(零)解列车,均衡上下行车流,避免单机、副挂。
3.1.3  优化牵引定数。机车与牵引吨位合理配备,在规定范围内,力争组织满载货物运输,尽量减少欠重欠轴,提高机车运用效率,避免多耗能、损坏机车等不良影响。
3.1.4  优化机车运用,根据运输情况,合理配置机车。要科学合理的组织行车调度、机车调度,减少专用调机,少放单机。
3.1.5  优化列车运行图。在确保安全运行前提下,在行车途中,尽量减少停车次数;合理规划牵引区段,尽量采用长交路作业,发挥机车效能,减少能源空耗损失。
3.2  严格按检修规程检修机车,确保机车检修质量,保证机车良好的热力状况、柴油机燃烧状态和恒功性能。
3.3  要保证燃油、燃煤及供电质量。注意燃料油密度,燃煤要湿润好、混合好;提高电力牵引供电功率因数和牵引变电容量利用率;加装谐波、滤波装置,减少谐波分量和负序电流;采取降低接触网损耗的技术措施。
3.4  对机车用能实现全过程管理。消除跑、冒、滴、漏;提高乘务员操纵水平,保持机车在经济区运行;计量、考核准确,奖罚适当。
3.5  严格空调客车制冷制热管理,应安装自控装置,按规定温度调节,避免车箱过冷、过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减少不必要能耗。
3.6  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要加装新型轮轨自动润滑装置,减少磨耗和阻力,降低机车能耗。
3.7  在寒冷地区采用燃油自动加温装置预热保温措施,减少内燃机打温用油。
3.8  采取优化增压器压力、提高最大气缸压力、降低活塞速度、燃料空气混合稀化等技术措施改进内燃机车。研制涡轮增压发动机、涡轮复合发动机、绝热涡轮复合内燃机、超高增压内燃机等新型节能内燃机。
四、节约用热技术措施
4.1  推广热电联产,热、电、煤气三联产及热、电、冷联供,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单台容量50兆焦/时(20吨/时)及以上供热锅炉,热负荷年利用4000小时以上,经技术论证确有效益者,应积极进行建设或改造。
热电联产必须坚持以热定电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热化系数确定供热机组的规模和机型。在保证机组经济稳定运行前提下,应当优先采用背压式或抽气背压式机组。
发展热、电、冷三联供,扩大夏季热负荷,使锅炉出力与负荷相均衡。
4.2  随着国家对城市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城市煤气、天然气为主的调整,铁路系统对燃煤的耗能设备应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其热效率,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4.3  按照国家对城市集中供热的要求,铁路供热应争取纳入当地城市供热规划,尽量实现集中供热。对没有条件进入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铁路地区,应建立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区域锅炉热效率要达到75%~85%,并应采用热水采暖。在集中供热中,应积极开展微机监控系统的利用,对锅炉运行和供热质量进行监控,以最经济的能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4  供热管网保温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没有达到标准的要对原有热网进行改造,使其热效率在95%以上。铁路热力管网一般宜采用矿物保温材料如矿棉、岩棉、玻璃棉、聚氨脂发泡材料、微孔硅酸钙、稀土保温材料或新型复合保温涂料,并应按经济厚度保温。要注意保温材料外防水工程作法,外护、防水层应按国家标准安装,有一定强度,不能漏水,要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对热网的阀门、法兰、管件进行保温,保证阀门及附件的性能和密封,管网总泄漏率应在2‰以下。同时考虑阻力损失,不同的阀门造成系统能量损耗差别很大,一般全通径球阀、闸阀、蝶阀能耗最小,截止阀、旋塞阀能耗最大。
条件适宜的地区可采用成熟的保温结构进行无沟直埋式敷设,做好防水处理,如采用大型多孔混凝土块保温结构、浇灌地沥青保温结构、高密度聚乙烯套管保温结构、聚氨脂发泡保温结构和TO树脂多功能防水防腐材料等。
对输油伴热管应外敷导热胶泥,提高伴热效果。
4.5  对蒸汽管道及用汽设备,应根据不同使用要求配置合适、可靠的疏水阀,以减少热损失,增加用汽设备的汽化潜热,保证蒸汽管网、用汽设备的正常运行。疏水阀漏气率应不大于3%。
4.6  在蒸汽供热系统中,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必须回收,凝结水回收率不得小于60%。应开发、应用先进的蒸汽管网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二次蒸汽利用技术、高效可靠的管网产品及蒸汽温度控制技术。对新建项目的蒸汽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蒸汽热网存在问题的进行改造。
4.7  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能量的按质利用是合理的用能原则。要尽量防止能量降质使用,做到重复逐级多次利用,提高能量品位和搞好低质能利用等。
电或蒸汽加热同样可以满足需要时,应优先采用蒸汽加热;高温或低温蒸汽同样可以完成时,应优先采用低温蒸汽;蒸汽应避免节流降压使用,可采用高参数蒸汽凝结水减压闪蒸,用于低参数蒸汽用途;减少加热器中冷热介质传热温差,而采用逆流方式;传送过程中尽量降低阻力,减少压力降;避免设备低负荷运行而造成品质浪费现象;适当利用热泵系统,将低品位热能转换成高品位热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4.8  在蒸汽用量波动较大的供热系统中安装蒸汽蓄热器,自动调节设备用汽和锅炉供汽之间的不平衡,使锅炉在稳定工况下高效率运行。
4.9  更新改造能耗高、技术落后的工业窑炉。改造并提高加热炉、均热炉、锻造炉、火焰热处理炉、干燥炉等设备的热效率。燃煤工业炉的热耗必须达到国内一等炉水平,燃气和特殊用油加热炉热耗应达到特等炉水平。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炉。
4.9.1  采用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炉膛内表面贴耐火纤维,采用超轻质耐火砖砌体,全纤维炉衬,减少炉表散热损失及周期性炉的蓄热损失。推广强化传热、炉温均匀及节能的新炉型,逐步扩大炉子热工自控及空气燃烧比例自动调节。
4.9.2  对三相电弧炼钢炉电极调节方式、变压器、电抗器、短网等电器设备进行综合技术改造,减少吨钢电耗,节约电能。推广采用直流电弧炉技术。
4.9.3  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推广全纤维结构工业炉。
4.10  加速工业锅炉的综合节能改造。凡达不到GB/T15317?94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中规定的热效率、排渣含碳量、排烟温度及空气过剩系数等合格标准的,属设备本身问题应进行改造。
4.10.1  做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应着重在节能拱、炉墙保温、密封,炉排分段送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造。提高配套辅机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工业锅炉自控水平。
4.10.2  推广应用锅炉分层燃烧给煤装置,使链条炉燃烧合理。
4.10.3  要根据具体情况,引入不同的、业已成熟的技术对工业锅炉进行改造。如热管空气预热装置、炉膛蒸汽二次风助燃装置以及红外辐射涂料等。
4.10.4  在有条件的企业,新置或更新工业锅炉时应选择热效率高的锅炉,如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机热载体加热炉等。
4.10.5  搞好锅炉给水水质处理、给水除氧和锅炉排污,控制锅炉给水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锅炉水质技术标准。
4.10.6  在分散的铁路沿线和施工工地宜推广使用节能炉灶、饮水茶炉安装磁化除垢器。
4.11  推广先进的燃烧装置。发展粉煤旋风燃烧技术。1000℃以上高温燃气、燃油炉,采用预热式烧嘴、高速烧嘴、全热风烧嘴及辐射杯烧嘴,DZ型低压比例调节油烧嘴。开发应用脉冲式燃烧、触煤燃烧及超声波雾化油烧嘴等新型燃烧装置。
4.12  更新改造换热设备。推广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螺纹板式换热器。开发应用喷流换热器、陶瓷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推广采用热管、热泵等低温换热器。
4.13  槽类加热设备除对器壁及底板搞好绝热外,表面应加盖或采用其他方式(如放置隔热球)进行隔热,减少器壁及液体表面散热损失。
4.14  采用高效节能新技术,如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感应加热比电阻炉、周期盐浴炉的能源利用率可提高一倍。在应用远红外技术时,应遵从波谱匹配原理,且加热温度低于150℃时不宜采用。电加热时,可采用电热红外辐射元件。有燃气且工艺可行时,可不选择电加热,而优先采用多孔陶瓷燃气远红外辐射板或金属网元件。热源为蒸汽的,则宜选用低温型远红外辐射涂料。
4.15  推广电液锤和空气锤,逐步淘汰蒸汽锤。
4.16  水泥生产要逐步淘汰土立窑和湿法中空回转窑。机立窑应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及对粉磨系统进行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回转窑应采用新型立筒预热,五级旋风预热、窑外分解和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
4.17  要逐步淘汰能耗高的机械空气分离制氧机组,推广液氧工艺。
五、节约用电技术措施
5.1  企业供用电。
5.1.1  企业应根据负荷等级、容量和分布情况选择供电电压等级;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调整不合理的线路布局,降低企业受电端至用电设备的线损,线损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企业受电端电压在额定电压范围之内,企业内部供电电压偏移允许值,一般不应超过额定电压±5%。要及时调整企业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合理分配和平衡负荷,控制用电高峰,调整大容量设备的工作时间,提高企业负荷率,使企业用电均衡化,企业负荷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5.1.2  企业应在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基础上,合理装置无功补偿设备,企业功率因数应达到0.9以上。可以采取就地补偿(30kW以上及功率因数较低的设备)与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法,集中补偿中补偿容量较大的地方,可采用电容器自动跟踪投切屏与手动补偿相结合的方法。对利用镇流器的照明类电器,也可采用单灯电容补偿的办法。
5.1.3  实行电力经济运行调度。对实施峰谷分时电价的单位,随着峰谷电价差值的越来越大,需实施转移高峰电力措施。推广负荷管理技术,均衡网络负荷,将可间断使用的负荷避峰用电,使一部分可转移的高峰电力,移到低谷去用电,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1.4  在企业的变、配电所内加强科学管理,推广应用电力负荷控制技术,采用“WDJ型电力需求侧(DSM)电脑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用电管理的现代化。
5.2  变压器节电
5.2.1  对老式高损耗变压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达到和接近S9系列低损耗变压器水平。逐步淘汰SL7、S7系列变压器,选用S9系列低损耗变压器。推广使用低损耗非晶态合金磁性材料配电变压器,新增和到期更新的变压器,应按比例采用非晶态合金磁性材料变压器,逐步提高其在配电变压器中的比重。
5.2.2  企业应根据用电负荷,正确选择和配制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合理分配负荷,做到变压器经济运行。两台或两台以上变压器并列运行时按组合后的技术特性,选择最佳运行方式运行。几台变压器分列运行时,按技术特性,并以变压器总损耗率最小的原则,合理、经济地分配负荷。变压器负荷经常小于30%,须按经济运行条件考核后,合理更换相应容量的变压器。条件允许时,送电系统应考虑动力照明分开供电,以提高送电质量,延长相关电器及灯泡使用寿命。
5.3  长期运行的电力设备,负载低于40%及未实现经济运行的,应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进行改造、更新或配置切换装置。间断运行的设备如电焊机、空压机等应减少空载损耗,安装空载限制器或变载供电方式。
5.4  电动机节电
5.4.1  电动机节电一是提高电动机效率,推广使用YX系列高效电动机、永磁交流电动机等;二是提高电动机的使用效率,根据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使电机运行在高效区。贯彻执行《三相导步电动机经济运行》GB12497?90国家标准。
5.4.2  电动机类型应在满足电动机安全、起动、制动、调速等各方面要求的情况下,以节能的原则来选择。
5.4.3  电动机容量,应根据负荷特性和运行状况合理选择,使电动机运行在高效率范围内。电动机负荷经常低于40%时,在对节能效果进行考核后合理更换。
5.4.4  为提高电能利用率,应选用高效的机械设备,风机、水泵要达到经济运行。经测定通风机、鼓风机效率低于70%,离心泵、轴流泵运行效率低于60%必须进行节能改造或更换节能型风机、水泵。对达不到节能经济运行的风机、水泵可采取多种节电改造措施。对需要调节风量、流量的风机、水泵可通过调节风机、水泵的转速来达到改变风机、水泵的风量(流量)。对负载变化较大,大部分时间处于轻载运行的风机、水泵可采用变速拖动方式,按需要调节最佳转速运行,比如: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变极调速和绕线式交流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等。
5.4.5  电动机节电技术是一项最大、面广的重点节电措施。可对负载经常小于电机额定功率三分之一的机械上的轻载运行的电机采用降压运行。对需要调速的生产设备,可采用电机调速节电(如变极、变频、串级、定子调压等方法进行交流电动机调速)及液力偶合器、电磁滑差离合器等机械调速装置。如采用交流电动机变压运行的就有:电动机星-三角形变换运行、电动机轻载节电器和可以进行恒流软起动的交流电动机固态节能起动器等,这些都是目前广为采用的一些节电技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检测、反馈电动机运行中不同参数,经相应的各种控制电路,调整电动机外加电压,使电动机出力与负荷处于最合理的匹配状态,从而提高电动机效率,减少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损耗。
5.5  推广低压电器节能技术。严格执行交流接触器节电器及其应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8871?88),加强交流接触器节电产品管理。
5.6  照明节电。采用发光效率高的光源和高效灯具;合理选配、选择光源和照明方式;保证电压质量的合理供电线路。执行铁路电气照明照度标准(TB/T494-1997)。
5.6.1  随着电光源的迅速发展,适合于各种场所使用的电光源品种越来越多,在使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选配。根据视觉工作的需要、合适的照度、显色性、配光及布置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有重点的一般照明、辅助照明、局部照明。提倡在一般照明的基础上再配合辅助照明、或者局部照明的综合照明方式。
5.6.2  提高灯和系统效率,高效、紧凑及改进光色。在车站、站台、广场、货场、编组场、道路、厂区、车间等场所,适用高压纳灯、金属卤化物灯;候车室、住宅、公共建筑适用三基色荧光灯、细管荧光灯。逐步用优质的紧凑型一体化节能灯取代白炽灯;用优质的电子整流器取代电感式整流器。
5.6.3  采用控制技术,减少照明时间。采用分组、分路控制室内外照明;采用光电管控制装置;按天然光照度水平控制照明开关;采用时间程序控制装置,按预置的时间表定时开闭照明线路;应用微机控制;按天然光的照度水平随时进行无级调光等。
5.7  电加热节电。对用于脱水、烘干、固化的低温加热炉,应推广采用红外、远红外加热技术及高红外快速加热技术,改进热工设计和选用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对金属热处理炉推广耐热保温的多晶莫来石纤维,采用空气保温夹层新技术和耐火纤维喷涂新技术对老电炉进行技术改造。对轴承等零件的加热装配可采用感应加热器;机车轮箍加热器适宜采用工频、中频感应加热炉。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的半导体电热新材料。电加热炉应根据生产需要,尽量采用连续生产方式,以减少炉体蓄热损失,降低产品可比单耗。
5.8  电子节电。电子节电技术是指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减少电能消耗和自身耗电量的有效途径。
5.8.1  硅和可控硅整流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整流产品进入高电压、大功率、低损耗的时代。应加速电子调压、调速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
5.8.2  电子调压、调速技术的采用可使机电设备与负载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实现经济运行,降低电力消耗。
5.8.3  微电子控制技术,应用电子微处理器,进行编程后,对生产工艺参数、操作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在机床加工、燃煤锅炉、无功补偿、车站照明、蓄电池充放电等方面应用。
5.9  蓄冷、蓄热节电。空调蓄冷、蓄热调荷技术适用于宾馆、饭店等中央集中空调系统与需要冷却水、集中供热水的办公楼、影剧院等非全天用的单位,调荷避峰的效果更佳。将空调从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用电,既可缓解高峰电力不足,削峰填谷又可节约费用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5.10  降低空压机能耗。空压机应安装变频调速或软启动装置;空气储缸应有足够的容积,使空气降温及水份沉淀;输送管道设计要合理,一般空气流速保持6~9米/秒,压力以满足工艺为准,不要超压;压缩空气泄漏率应小于空压机总能力的5%。
六、节约用油技术措施
6.1  发展应用直喷式柴油机及其他高速、中速节能型柴油机。研究引用各种形式的增压技术,如谐振增压系统、气波增压等。
6.2  因地制宜开发内燃机车使用低十六烷值柴油技术和采用低标号柴油替代高标号柴油技术,降低燃料费用支出。
6.3  注意对汽车及工程机械的选型,条件允许时,应优先使用柴油车。加强车辆调度和管理,科学制定油耗定额,提高车辆实载率和能源利用率。
6.4  推广汽车综合节能技术(包括子午线轮胎、风扇离合器、经济化油器、高能电子点火装置、高效磁化节油净化器及添加剂等),重视汽车代用燃料的使用,有利于节油和减少污染。
七、节约用水技术措施
7.1  铁路水源应力求就近取水,优先采用地下水、河底浮流水,并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重力流,以减少输水和净化处理的能耗。给水系统应分别采用统一、分区、分质或分压供水,水塔和高位水池宜采用扬配兼用的管道供水系统。局部高压用水点可采用局部加压供水。
7.2  铁路运输和工业生产供、用水系统节水工艺和节水措施,应与主要生产系统同时设计、施工、验收。供、用水系统管路及设备,如阀门、水泵、冷却设备、储水设备、水处理设施及计量仪表等,均应选择节能型产品或按国家有关规范和产品标准的要求设计、制造、安装。要大力推广先进、有效的节水装置,如光控阀门、脚踏阀等。
7.3  企业内各用水部门,由本企业安装计量分水表,车间用水计量率应达到100%,设备用水计量率不低于90%。并保证计量水表的完好率、检定率。企事业住宅区用水必须取消包费制,按表计量收费。
7.4  铁路运输及工业冷却水要做到重复利用。对新建系统冷却水的重复利用率不低于75%;对现有系统冷却水的重复利用率近期(2003年)不低于60%,远期(2008年)不低于75%。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要保证水质稳定,以减少补水量。
铁路运输和工业的工艺用水,如含有害物质经处理后也要重复利用,重复利用率要达到工业冷却水的重复利用指标,并对重复利用的工艺用水进行水质监测。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空气冷却代替水冷却,汽化冷却代替一般的水冷却。
7.5  要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做到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根据不同工序、不同冷却水温循序使用冷却水。
7.6  废水回收利用。工业系统排出的大量污水,通过废水净化装置处理后回收利用,节约新鲜水,并综合利用废渣、废液,回收废水中的有用物质。
7.7  进行计划用水,并实行奖罚。对用户要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应包括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万元产值耗水量、单位产品耗水量、职工人均日生产耗水量等。
7.8  铁路客车用水和上水应杜绝浪费。要加强对客车上水的管理,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的客车上水装置,减少水的浪费。
7.9  在给水系统中应采用良好的阀门,减少水的泄漏。
八、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8.1  建筑节能应首先保证和改善建筑质量及室内热环境,实现采暖区冬季室温达到18℃的要求,争取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30℃。应按已颁布施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JGJ26-25)进行建设。在实现第一步目标??建筑节能30%的基础上,继续全面实现建筑节能50%的第二步目标。
8.2  铁路严寒和寒冷地区新建、扩建居住建筑,应采取集中供暖,其建筑热工设计和采暖设计应执行新标准,暂无条件实现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其围护结构宜按新标准执行。
8.3  改革传统外墙和屋面,因地制宜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发展节能墙体和屋面。重点推广保温墙体,节能型门窗,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大幅度减少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采用能耗低的空心砖、空心砌块、粉煤灰制品、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等。积极开展利用发泡聚苯乙烯、岩棉、玻璃棉、热反射玻璃、稀土复合材料、高效保温保冷材料等,注意合理选材,如炎热地区建筑不宜采用密度大的多孔绝热材料保温。
8.4  提高住宅设计的科技水平,尽可能合理选择建筑体型;科学的引入太阳能做为建筑物热利用的一部分,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目前建筑设计正向着太阳能直接收益方向发展;致力于节能住宅的设计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可通过智能化设计,利用新技术、新装置,尽量提高能源自给率,以及合理利用自身废水废热等实现节能住宅的建设。
8.5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民用建筑的各种电器装置及照明要求增加,建筑设计中应充分注意空调设计的合理性;充分利用昼光进行自然采光,减少电力消耗。应选用节能型空调设备及照明光源与灯具。
8.6  住宅建筑的供热管网,应以按户收费为原则进行合理设计。新建建筑应采用双管系统,并安装温控阀和流量计。现有运行的热水系统要做到热网水力平衡,保证不出现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热网的水力平衡是供热系统的节能手段之一。
8.7  积极开展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强保温、隔热和密封性能。有条件的地方增加太阳能利用装置,减少能源消耗。
九、余热、余能利用
9.1  工业窑炉排烟热损失为20%~50%,根据GB3486-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规定的各种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回收标准,按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一等余热资源应优先回收,二等余热资源应尽量回收,三等余热资源可视情况回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回收余热。
9.1.1  应加强炉体和排烟系统密封,采用新的炉型,减少空气漏入量,避免烟气温度降低,以保证余热利用的质量。
9.1.2  设置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换热器、余热锅炉等余热利用设备,首先用于自身预热助燃空气、燃料及物料,或者产生蒸汽、热水,供生产和生活使用。对于低温余热可应用热管技术及蒸汽喷射热泵供热系统与废热资源化技术予以回收。
9.1.3  采用新型强化传热技术,即利用多孔固体介质在高温烟气通过时产生的对流??辐射能量转换效应,使相当一部分高温烟气热量变成指向高温侧的热辐射,从而减少排烟热损失。
9.1.4  加强余热回收装置规范化、系列化及新回收装置的研究,合理选择回收装置的材质,以保证达到余热回收率,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9.2  锅炉排烟温度高于节能监测标准的,可在锅炉尾端受热面装置热管换热器预热锅炉进风或锅炉进水。
9.3  蒸汽供热系统冷凝水回收率:新建系统回收率应不低于90%;现有系统回收率应不低于60%。冷凝水回收可采用凝结水自动泵或真空泵回收装置,减少二次蒸发。
9.4  内燃机车制造和修理进行柴油机台架试验时,应淘汰落后的水阻试验工艺,采用旋转变流机组或可控硅逆变装置回收利用电能。
9.5  要加强对废油的回收利用,生产、试验、洗刷等油脂,应及时回收、再生利用。
9.6  蒸汽制冷集中空调装置,蒸汽冷凝水、冷却水及所携热量应予以回收利用。
十、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
10.1  要致力于烧煤的技术改造,提高燃烧效率,逐步实现煤的清洁燃烧。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现阶段仍旧压缩烧油,除工艺、环保及某些特殊需要必须烧油项目外,不得新上烧油项目。
10.1.1  原设计燃油工业锅炉、窑炉等,条件许可时,可积极开发水煤浆燃料,其燃烧效率可达96%~98%,并有脱硫效果。
10.1.2  对燃油进行掺水乳化,以改善燃烧工况并获得节油及减少污染效果。燃烧完全和减少过剩风量是乳化油燃烧的主要特性,一般可节油3~8%。
10.2  推广煤制气技术。发展干馏二段煤气发生炉,即在原有气化段上加装低温干馏段,其汽化效率高7~10%,煤气热值增高,成本降低。积极引进反火型煤制气技术,其工艺流程简单,设备占地及投资大大减少,安全节能,减少环境污染。
10.3  大力开发太阳能利用。对现有平板式、抗冻平板式、普通真空管式和热管真空管式、U型真空管式等各类太阳能集热器,要根据环境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进行选用,注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尤其要注意系统辅助热源的合理性,做到太阳能装置的全天候使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成本的中、小型光伏发电系统。
10.4  积极推广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能够获得大量有机废水、废弃物,并且铁路沿线燃料获取困难的单位,可以利用沼气技术取得清洁方便的优质能源。在沼气生产中,生物质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转化成甲烷,热量转化率可达94%,一般每公斤农作物(干作物)能产生0.31~0.41立方米沼气。每立方米沼气含甲烷60%~70%,理论热值为23~27兆焦。
10.5  在风力资源丰富的缺电地区,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建设风力发电和柴油发电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联合运行的供电系统,改善铁路沿线和工程施工单位生产生活条件。
10.6  充分开发地热用于采暖、制冷及其他用途,推进绿色能源工程,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十一、节能功能性新材料、新装置应用
11.1  要注意抗磨减阻材料的推广使用。全世界生产的能量中,约有30~40%消耗在与摩擦有关的场合,我国与摩擦有关的能源消耗约占1/3至1/2。任何减轻摩擦、降低磨损的措施,都会直接或间接的节约能源。应大力推广使用减摩耐磨工程塑料及其复合材料、高分子流体减阻剂和润滑油添加剂等先进节能材料。
11.1.1  塑料及塑料基复合材料用作摩擦材料,除了常用的尼龙、聚缩醛、氟塑料、聚酰亚胺和某些酚醛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外,高密度聚乙烯、四氟填充的聚碳酸酯、聚苯硫醚及某些耐高温塑料则是较新的摩擦塑料,在选材、结构设计和使用得当的情况下,上述工程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均有很好的实用效果。
11.1.2  在内燃机车上推广使用复合陶瓷薄膜强化金属表面活塞环,可以节约燃油,耐磨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11.1.3  使用流体减阻剂,可以克服管道中流体的摩擦阻力。在水输送及热网与水冷设备中,加入高分子减阻剂后,或可使管道压降减少40%,或可使流体增加50%。当流体速度较高处于湍流状态时,最高可节约70%~80%的输送能量,有的还可使输送泵的效率提高5%~15%,从而降低能耗。
11.2  要重视润滑油、燃油添加剂的推广应用。选择先进、可靠、适用的添加剂,其中所含的一些金属元素可渗入摩擦副表层,形成保护膜,有很好的减磨抗磨、自润滑及自动修复作用。在燃油中,添加剂可有效地清除燃烧系统中结碳、结焦,同时又有较好的减磨作用,可大大减少供油系统阻力,使燃油与空气雾化较理想,从而减少燃油不完全燃烧损失,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可选择经铁道部组织认证的并经过实践检验效率较高的添加剂产品,用于机车、空调车、汽车、工程机械和设备。
11.3  注意对先进有效的蓄电池添加剂的推广应用。它可解决蓄电池极板硫化、提高容量、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充电次数及充电时间,并可减少冷却水量,具有节能、节材、节水及环保效应。
11.4  积极引进使用国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节能装置。
11.4.1  新一代磁化节油装置。燃油经磁处理后,其粘度下降、表面张力下降,使燃油雾化质量提高,燃烧充分。同时,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几率、电子能级跃迁几率提高,使烃分子自由基氧化反应速率增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气污染程度。
11.4.2  新一代超强无液电瓶。该类电瓶采用超纯铅、固体酸和螺旋卷绕技术,使其可提供的功率比同体积传统电瓶大数倍,并且可提供强起动电流、多次重复起动,自放电极低、大容量、长寿命、全密封、免维修。
11.5  推广使用煤炭助燃剂、清灰剂和除渣剂;回收炉窑烟道废能及油漆车间溶剂废能等的燃烧催化剂、水垢清除剂等。
11.6  推广使用新型焊割器具,如汽油?氧焊割器及氢?氧焊割器等,达到节能、降低成本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十二、能源计量、控制、监督和能源科学管理
12.1  根据国家《节约能源法》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按照国家和铁道部关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12.2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完好率、检定率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实现微机管理。
12.3  企业内部应对供应的能源量(含载能工质)和消费的能源量进行一次能量平衡,摸清企业能源利用状况。
12.4  加强能源收、发、管、用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按国家能源质量标准对油料、煤炭进行质量和数量验收,必要时可利用铁路现有经国家认证的检测单位进行质量监督。要加强对油料和煤炭的管理,防止煤炭风化、自燃和散失。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集中储煤场。内燃机务段要建立油料收、发、管、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12.5  用能设备及系统都应配置热能、电能等能源计量和控制仪表,推广智能型计量仪表。主要耗能工艺、设备和系统,应逐步完善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
在考虑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较大容量的工业锅炉房应采用计算机进行给水调节和燃烧调节,提高运行水平、提高供汽质量及减少热损失,并增强安全性。
热力系统应建立完整的用热设备台账,推行定额管理,合理调整热负荷,控制供热参数,降低热损失,有条件的可采用计算机控制。
12.6  根据节能监测国家标准,对重点耗能单位进行综合节能监测,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节能监测,明了企业能源利用情况,随时掌握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情况。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设备,根据节能监测及测试诊断出的问题及时改变操作,加强管理或进行节能改造。
12.7  电力机车要进行用电量单机核算,加强电度表的管理,保证电表的准确性。
12.8  铁路供电、供水的居民住宅,应按户安装计量仪表、单独核算,取消住宅区水、电包费制。有条件的应逐步进行改造,由地方供电、供水。
12.9  建立和完善铁路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铁路节能技术市场。节能技术服务要面向市场开展节能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节能信息交流,节能培训和普及节能知识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