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灌溉农业在东北农业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粮食主产的经济命脉,而随着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也不断地调整。但是各大灌区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影响着灌区效益的发挥。制约着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事实要求灌区今后要加强建设。迫切需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2.水田灌溉节水综合措施
2.1针对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工程调整
首先对已建灌区的输配水渠道进行除草、清淤、整形,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加强田间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提高灌溉渠道的输水能力;对新建灌区进行合理的、系统的规划,规划要以水土资源平衡为条件,节水增效为中心,采取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要利用闸引,站抽、库蓄,合理开发地表水、利用回归水。对地下水超采地区要进行改造,引进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使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能联合调度,建成井渠结合的节水灌区。其次对已有渠道工程,可根据规模的需要进行扩建和改造。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做到渠、沟、林、路有机结合,各级建筑物需要配套齐全,维修加固损坏的建筑物,损坏严重的要重新修建。
2.2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主要为渠道防渗,一是对所有粘性土填方渠道应分层进行,每层虚土厚25--30 cm,填土所用土料不得掺有杂草、树叶、腐植土和冻土,进行逐层碾压,使土壤的压实度达到0.9,土壤的干容重达到1.45--1.50 kg/cm3,使土壤的渗透系数降低,减少渠道的沿程损失,提高水分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对砂性土质、透水严重的渠道进行衬砌,采用砼护面和塑料薄膜或混合材料防渗等工程技术措施,减少输水渠道渗漏,加快输水速度,提高灌溉效益。据统计,渠道防渗后,可减少输水损失60%--80%,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到95%左右。同时要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制度,实行用水。根据水源供水量和供水成本等因素,制定不同的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层的不同要求,采用“浅、湿、浅”、“浅、晒、浅”等灌溉制度,推广营养土旱育稀植技术。这种灌水方式即减少时段用水量又可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同时也可减少稻田各种疾病,具有增产增收效益。通过两个浅灌和一个晒田不灌期,可以节省灌溉用水690m3/hm2。采取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串灌改块灌,长畦分段灌溉和地膜灌溉等措施,以利节水。喧耕的好处是田面平整,灌水深度相对均匀。经实地调查,泡田田面水层深度可由15--20 cm,降至10--12 cm。节水大约450m3/hm2。其次亦可采用地膜覆盖,坐水种,冬季储水灌溉和墒情预报等节水措施。东北的泡田期大约都在5月1日--5月15日,比以往缩短6 d。泡田时间短缩,必将减少田间水量蒸发、渗漏损失。此项可减少灌水量180m3/hm2。还可以采用引、蓄、提方式把区间水、回归水利用起来,利用井渠结合,收到一水多用、多水统用、灌排结合的良好效果。
2.3延长苗期生长量节水技术
目前,东北水稻育秧方式都是塑料大棚旱育秧,稻苗在棚内的需水量是很少的。3叶1芯的稻苗,每日最多浇2次水,每次浇水0.005m3/m2,也就是5 kg水即可满足稻苗生长需要。插秧水稻每公顷用秧量大都在100 m2左右,日需水量只有1 m3。如果此时将秧苗移到本田里,本田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每公顷日耗水量都在750--900m3,秧本田用水比例1∶80--1∶100。试验表明,水稻秧苗在3--5叶期存有一定的弹性区间,俗称秧苗弹性,对这一区间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只要适宜地减少播种量,每株秧苗在棚内的生长空间达到0.8 cm2以上,就可以延长秧苗在棚内的生长时间,推迟水稻本田的泡田插秧日期,缩短水稻本田返青(缓苗)期进行节水,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早栽不早返,栽早也变晚”的浪费水现象。
2.4泡田节水技术
在泡田期,全灌区供水采取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以减少灌水途中遇有降雨和沿程输水损失。泡田实行晚泡、浅灌,泡、耙、插连续作业,泡田田面水层淹至垡块2/3处,即停止灌水,使耙地时无弃水,耙后形成1--2 cm的水层,恰好适于插秧。
2.5最佳停水晒田技术
从水稻的生理需水来说,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是不需要水层的,正确确定这一时期,及时进行停水晒田,既能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增产,又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确定这一时期有三种方法,一是计算1 m2的穴数和每穴的总株数,如能达到理想指标,即可停水晒田。二是观察水稻的叶龄,全生育期出叶15片的水稻,达到10片叶即叶龄指数在70%左右,就是有效分蘖终止期,就可以停水晒田。三是利用水稻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强度曲线交叉点(或)接近点来确定停水晒田日期。
2.6结实期水管理技术
水稻从抽穗到成熟这段时间,习惯上称为结实期。这一时期的供水原则是因地制宜。对一般的砂壤土和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满足供水,把水灌(蓄)到3--5 cm,实行圈灌,只灌不排;对有机质含量高、地势低洼和草炭地,要采取间断灌水方法,就是保持2--3天有水层,让其自然落干3--4天,以此反复进行2--3次。如水田一遇偏旱年份,下游水田就无水插秧,已插上秧的田块也经常发生受旱缺水现象,造成水稻产量不高不稳,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实施了灌区分阶段实施应用上述节水灌溉技术,一定会取得了显着的节水增产效果。变水源不足为供水充足,
2.7加强灌区工程管理
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及时建立各级管理机构,以确保工程管理的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节约用水、工省效宏。
2.7.1用水管理
在各灌区内应根据水源、供水量、渠道情况及有效灌溉面积、作物种植计划、用水情况等编制合理的调配水计划,并根据计划输水、送水,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2.7.2维护管理
在灌区日常运行中,应加强寻查,及时发现排除故障。
2.7.3技术档案管理
各灌区应建立技术档案,以备查阅,技术档案主要包括基础情况资料、设计资料、施工资料和维修资料等。
2.7.4人员管理
落实管理人员、管理责任、人员的报酬及奖惩措施,作好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只有做到依法管理,管理,才能将已建工程管好用好,延长工程寿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8建立灌区试验站
目前,东北的灌溉制度大多比较落后,灌溉试验资料比较缺乏,为适应今后灌溉农业的发展需要,使灌区管理走向正规化,应建立灌区试验站,通过试验摸索灌溉制度及用水管理规律,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并实行计划用水、输配水统一调度,建立完善的测报系统。中心站负责接收、显示、整理遥测站数据,遥测站负责雨量、水位、闸位监测。改革水费制度,采用按成本以方收费,可先按成本收费,逐步实现微利经营,实行计划用水正常收费,超计划累计加价收费,为维持灌区管理运行和后续发展提供保证。各管理单位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水养水,实现收支平衡,良性滚动发展。
3.结语
水田灌溉节水措施是综合性的,除了上述措施外,平整土地、田间管理、渠系规划布置等项也很关键。只有田面平整,才能合理地控制水深;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控制无效分蘖,方可免除与作物争水、争肥、争光之忧;理想的渠系布置和渠道断面,可以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也必然会收到节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