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向东南亚一带的转移,中国制造已然被动地进入了一个高附加值、高品质、绿色环保制造的新境界,也意味着中国制造进入了新的竞争阵营,即与欧美发达国家展开高科技与品质含量为关键词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出奇制胜?引入工业4.0?搭建工业互联网?无论如何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上马是参与竞争的利器,然而照搬那些高大上的国外概念或许很不适合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制造业。但是中国的本土工业软件提供商总是带有着中国特色的那种灵活性与包容性,带着你一路小跑进入中国的工业4.0时代。
多年来,本土工业软件提供商在中国这片沃土中野蛮而努力的成长着,在国内制造转型升级之际,用接地气的方式发挥着主人翁的能力。早在2003年进入这一行的易往信息也成为这其中的佼佼者,多年来从MES开始专注于汽车行业,逐步拓展至多种行业的工厂基础信息化到系统大平台建设,积极致力于国内工业4.0的引领者与实践者的角色担当。易往信息如何助力国内企业将工业4.0真实落地?易往信息执行副总经理兼北京公司总经理石龙先生对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用开放性为客户松“绑”
在为客户提供成套生产线的过程中,从底层的各自动化设备接口到上层的工业以太网络、软件源代码的系统集成,都涉及到一个词:开放性。对于客户来说,他希望从底层接口到上层的软件源代码都是开放的,能够随时自主进行生产流程的更改与备品备件的替换。但是大多的现实情况是:多数设备提供商通过软件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来打造自己品牌的生态圈—用软件带动硬件及外围设备的销售,与此后持续的系统维护与升级。这种闭环式的生态圈,形成于一个车间管理,或是一条生产线,或是一个集团的总体生产管理。无论如何,这种从一而终的“夫妻法则”在制造业中并不招人待见,恰恰让人感到一种花钱而无奈被绑架感觉。
“客户最怕的就是被绑架销售,但这是多数销售的策略。易往作为一家走向工业4.0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用最大的开放性为客户松绑。”石龙先生进一步解释道:“易往软件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内具有优良的组态灵活性,无论你的硬件设备是西门子、施耐德还是国产品牌和利时,都可以在我们的软件平台里顺畅接入运行,为客户在其它软件、硬件设备的再选择中留有最大的余地。”
随着行业市场的竞争,工厂信息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从一个MES功能模块的植入去实现有限区域内的执行制造管理,到将整个生产功耗里的人、机、物、料、设备通过MES连接起来的大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从而成为一个相对的智慧工厂,实现配材、物料与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智能生产。“以前要实现这种智能生产,一个企业需要嵌入很多不同软件系统,如ERP、IPS、高级排程、MES等,使得机房里并存着多种数据库、服务器以及数据接口,同时维护成本也高企不下。客户更愿意选择一个大软件平台,无论有多少种系统都只需要一个数据库和一套服务器,这样不仅降低了大数据的风险,提高了数据的应用效率,更大大减少了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石龙先生说:“易往大MES平台,其具有的极致开放性,使得这一切都成为可能。”
据介绍,在易往大MES平台里,如果是旧工厂的信息化改造,易往将客户需要的系统MES植入,然后以其开放式的接口逐步将其它的功能模块进行替换与升级;在新工厂的信息化建设中,易往将实行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搭建好大MES系统,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在这个大平台里进行拓展,不断植入新的功能管理模块,如高级排程、销售系统DMS等,以及接入各种品牌硬件,如PLC、变频器、HMI等,解决客户不断产生的问题与需求。
用灵活性引领国内工业4.0
起源于日本丰田精益制造管理思想的MES,在今天已经从一个车间走向了整个工厂的规划、生产与管理,也就是工业4.0方向的一个微缩版本。它确实在德国、欧美的工厂里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生产管理的固化软件,所以我们看到德国奔驰的涂装车间和奔驰中国的涂装车间并无二致,但是已经固化了先进管理标准与体制的欧美MES解决方案是否可以照搬到中国的长城、奇瑞等汽车的生产工厂呢?“国内自主品牌生搬国外的管理流程,肯定会产生很多问题。”石龙先生坦言:“由于供销两方存在供应与市场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为自主品牌做他自己更灵活、接地气的定制化MES解决方案。”
国内制造工厂对市场变化的嗅觉总是那样灵敏,所以工厂信息化管理也要随着它的嗅觉去感知变化,适应变化。例如工厂生产订单因市场需求而需要减少产量,就要及时做好生产调节,那么随之在软件排程方面就要立马进行调整;同时如果供应商的供应不及时、质量有缺陷等突发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排程调整……这些异常化情况,必须要有异常化处理手段,这就需要在提供MES解决方案上做系统的灵活性设计—留有开放性的异常化处理入口。
“国内厂商MES软件的灵活性设计,就是基于匹配工厂急迫的现状需求。如何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与客户共同进行工厂的问题诊断与软件开发。”石龙先生解释道:“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客户的深入交流让我们对客户的需求与管理痛点了解得更加清晰,那么开发出来的系统就能够更快速的匹配它的生产现状,切实解决问题;二是在对客户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教会客户如何应用、升级维护,与客户共享知识成果,提高客户竞争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灵活性。”
当然,在应用MES系统的客户中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有IT人员,产业本身信息化程度很低,例如食品制造企业,其管理人员多数分不清楚哪个功能块需要MES,哪个功能块需要ERP。面对这样的客户,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走向两化融合的现代生产之路?“根据行业运营特点,易往为他们定制提供一体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解决任何信息化需求—从各门店、配送、销售到生产、采购,一条龙的数据全部畅通,大大减化中间环节的沟通与管理成本。”石龙先生再一次强调:“这就是易往软件系统的灵活性,用我们的灵活性设计将不同的企业引向工业4.0的发展轨道。”
用标准固化企业,让4.0概念落地
现在制造业界都谈工业4.0,似乎是一个很高大上的概念性东西,其实不然。工业4.0并不是一项高精尖的创新性技术,而是一种技术产品的整合,即来自动化的元器件、工业以太网、数据分析建模仿真等技术进行系统化整合。这种整合的目的就是缩短生产制造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距离,适应快速反应市场、小批量、多层次需求的发展。这些正契合了当前中国企业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正好为国内工业软件提供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专注于MES系统软件十多年的易往在工业4.0到来之际,以其深厚的行业与技术积累,水到渠成地走向国内工业4.0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此,石龙先生表示:“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助力当前国内老工厂改造从工业1.0、2.0进行自动化改造与信息化需求的嵌入,保障企业转型升级达到普及的工业3.0时代。在新建工厂方面,我们按国内工业4.0方向去整体规划实施落地。”
据介绍,以往传统的新厂建立,第一步是建立厂房,然后由设计院进行生产线的设计,最后进行设备商的招投标。而以工业4.0为方向的建厂标准来说,石龙先生介绍了易往的作法:从第一站就开始参与厂房新建与生产线蓝图设计,对于整体的信息化、自动化在各生产环节的需求都提前进行留有余量的设计规划,并参与企业各项生产管理标准制定,写进软件系统的开发中,使其成为企业固化的软实力资源。
曾经一个食品企业管理者对石龙先生吐槽:大家都说工业4.0、工业物联网等这些新概念,但是如果我要在工厂里添加一块大的触摸屏,却没人能告诉我怎么选屏,为什么要选这样的屏,以及在工厂车间如何布置……“一件事情如何落地,需要以往的经验与标准,如果缺失了,我们就很容易不知对错。”石龙先生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帮企业梳理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借鉴添加新的合理生产与管理因素,并与企业一起去起草这份标准,并将这个标准写进新的生产管理软件之中。这样工厂的人看到以往的标准文件就会马上知道该添加什么型号的屏,放在哪个位置等,不会再为这些事情无所适从。”如何帮助企业建立一个符合工业4.0标准的具有企业标准的企业呢?
首先,根据企业行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以最优化进行厂房、仓库等的硬件建设和对相关生产线设计中对于自动化设备、信息化需求相融合的智慧工厂的建设进行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的规划设计,包括从底层基础设备的车间生产到销售、采购、管理等全部数据的实时管理掌控。
其次是深入了解行业生产,并与客户一起探讨以往企业、行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将这些固化成标准写入企业标准白皮书,写入一体化生产管理软件,以此来规范工厂的采购、生产流程与管理的标准化。实现企业经验的积累和行业经验的积累,有效避免曾经的失败重演,发挥成功因素的价值。
“将这些经验固化成为标准,成为企业的软实力,就不怕资深管理人员的离开,人们对下一步如何进行而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一个专职人员离开,新来的员工就不知道如何去进行当前的工作。”石龙先生很自信地表示:“帮助客户制定企业标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也许刚开始这个标准会很不成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与企业的发展,标准规划体系进行持续的补充完善,最后必定形成企业的软实力,护航企业稳定的发展下去。”
以前一个企业的赢利公式:利润=卖价-成本,而随着价格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当前的赢利公式:利润=成本-浪费。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都要进行两化融合的积极转型,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都要向着工业4.0方向改进的原因。在中国人口红利渐失的前提下,只有最大限度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减少沟通的成本浪费,就是对于利润的增加。易往做一体化信息平台,做开放的大数据管理,目的就是增加精准沟通的交互性与有效的实施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在目前易往从专注十多年的汽车行业已经拓展到食品、制药、电子、家电、机加工、航天航空等已经取得的客户认可来看,无疑易往的技术实力值得肯定,一直努力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随着易往对于新行业的深入了解以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充实,我们计划打造汽车、食品、制药、电子、家电、机加工6个行业的工业4.0的标准示范工程,让行业人看到国内工业4.0的真正落地。”石龙先生表示:“我们用中国特有的灵活性不断推进MES的持续改进,致力于中国工业4.0的引领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