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文兵:设计让建筑更“绿”

   2014-07-04 中国节能网3320
核心提示: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区域。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将借助各种技术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中,扮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区域。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将借助各种技术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中,扮演着环境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近日记者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院文兵院长。

  

  记者:绿色建筑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您认为我国目前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如何?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文兵:目前我国国情比较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也必然会发展起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并不是很好,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大多数建筑的建设是市场行为,由于业主对成本控制、经济效益的追求,对绿色建筑关注不够。

  

  但目前,我们国家绿色建筑正面临最佳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际和国内在绿色建筑这方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在技术上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很多相关技术问题都已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记得1995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当时就在做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并已经有了一些绿色建筑实践。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理念,这样绿色建筑的普及变成了国家主导行为。可以预计,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绿色建筑将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记者:您刚才讲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绿色建筑将会有快速发展。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建筑可以称作绿色建筑?

  

  文兵:关于绿色建筑,不同的人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绿色建筑就是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对原始自然和环境条件产生影响小的建筑。绿色建筑的评价是动态的,不可能对绿色建筑设立一个门坎,过了这个门坎就是绿色建筑,在这个门坎之外就不是。比如一栋建筑,如果原来对外界的影响是100%,经过优化现在对外界的影响变成了90%那么相对来讲现在的建筑更绿色。所以说研究绿色建筑需要一个动态的评价系统。

  

  记者:之前也有看过很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解释,但是觉得您这种是非常形象的解释。很多开发商在打着绿色建筑的名义,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全是噱头。作为行业专家,您觉得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展?

  

  文兵:简单来说,应该从两方面来着手。

  

  首先,尽量减少对外界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低。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我们需要的室内环境。我们造房子并不是造一个壳,它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比如在设计的时候,综合各方面因素让建筑保持最佳的自然通风,降低一部分因为空调等设备造成的能源耗费;还可利用大自然自身条件使用太阳能采暖技术,这样在保证人们生活舒适度的同时,可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

  

  记者:前一段时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大会上,仇保兴副部长曾讲过,由于短视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等各方面原因,我国建筑实际寿命约30年左右,您认为造成建筑寿命短都有哪些原因?在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做哪些改进?

  

  文兵:仇部长所说的30年并不是说30年后房子就跨了,不能用了。建筑平均寿命过短的重要原因在于房子同时也要运转,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比如我现在的办公室(文院长指着天花板上正在装修改造的中央空调)现在的房子要加空调,如果当时设计的层高过低,很可能就无法进行改造。当然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还是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人们的舒适度就会打了折扣。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说,在设计的时候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可能出现的新的技术预留条件,才能增加建筑的有效寿命。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建筑本身是随着人们生活发展之前的设计需求和现在的设计需求发生了变化,因为设计需求的可预见性有限造成了建筑寿命在某种程度上的缩短?

  

  文兵:对。是这样。建筑的可用性降低了,不再适应30年后的人们生活。对于建筑师来讲,可以尽可能的延长建筑的寿命。第一,充分考虑建筑内部的维护,设计不能以牺牲居住品质和使用寿命为代价来提高房子的使用率。以前开发商会标榜建筑使用率达到多少多少,其实只需要降低使用率的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不可预见的房间改造设计留出空间从而延长建筑的寿命。第二就是层高,如果层高过低,就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来改造房间。另外还有像荷载标准取值之类的问题。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预测100年后将是什么情况比较困难,但是预测30年后的需求基本还是可能的,所以要尽可能的增加建筑物的功能与维护弹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