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纺织振兴规划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

   2014-07-21 中国节能网1860
核心提示: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年初,纺织行业外部经济与政策环境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银根紧缩、生产要素价格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8年初,纺织行业外部经济与政策环境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银根紧缩、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使纺织行业在经过连续多年的稳定较快增长后,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2008年纺织全行业共出口纺织品服装1896.24亿美元,同比增长7.98%。纺织行业出口继续萎缩,且实际增长下滑严重。
2008年11月,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决定制定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纺织工业被列在其中。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重要阶段性的文件。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纺织行业最重要的文件,对整个纺织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2009年,在《规划》及一系列政策等推动下,纺织工业迅速扭转了经济效益下滑的势头。生产稳定增长,出口降幅收窄,效益不断向好,全年呈现V型反转态势。《规划》提出统筹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等多项任务都取得新的进展,对助推行业走出低谷起到重要作用。
(一)产销、效益、投资全面回升
2009年3月份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连续保持8%以上的增速。重点产品平稳增长。在主要大类产品中,2009年1~11月纱产量达2405.62万吨,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上年同期4.61个百分点;化纤产量达2726.06万吨,同比增长14.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高12.01个百分点;布产量达567.44亿米,同比增长5.3%;服装产量同比增长6.9%,比2009年1~2月份分别提高6.8、10.5、10.3和13.6个百分点,显示出生产企稳并全面回升的态势。
伴随着行业产销回升以及国家提高出口退税、放松融资环境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纺织工业经济效益也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31.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5.4%,增速比1~2月回升了36.4个百分点;纺织工业平均利润率达到4%,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产销和盈利状况好转带动企业的市场信心逐步得到恢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全年,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102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数为7731个,同比增速达到27.9%,高于上年同期35.7个百分点。
(二)内需扩大,对市场拉动作用显著
2009年,在国家“扩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内需市场实现稳定较快增长,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成为支撑纺织行业企稳回升的首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8.8%,增速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整体仍保持了较高水平,且增速比2009年1~2月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三)出口始现恢复,国际市场份额继续巩固
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2009年纺织行业出口出现近年来最大幅度的下降。但国家出台提高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为企业应对困难提供了空间。自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以来,国际订单明显增加,企业出口快速恢复。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713.32亿美元,同比下降9.7%,其中前10个月行业出口持续在-11%左右的低位徘徊,虽然11月以来出口降幅有所收窄,但收窄幅度仅有1.56个百分点,恢复速度较为缓慢。
(四)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环境改观
2009年,纺织行业效益较好的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的企业还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自律,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有的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投入,增强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有的企业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有的优势企业可利用自身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培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
由此,2009年,纺织行业的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一批重点企业在逆境中得到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1~11月,占规模以上企业数32.17%的17038户优势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7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33个百分点,利润率达到8.2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18个百分点;其中3666户骨干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达到40.15%,利润率率达到15.68%。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了淘汰和重组,纺织企业整体素质得到优化。
(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2009年,在新增国家中央投资项目中,重点投向纺织工业自主创新、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重点环节,如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纺织装备自主化、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等,这对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明显拉动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2009年,纺织行业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44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其中9项获一等奖。这些科技成果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有效且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9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纺机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75%,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化纤差别率提升到40%,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一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了淘汰和重组,纺织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优化。印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无锡、常州、苏州等环太湖地区半数以上的落后印染设备被淘汰;2008~2009年,印染行业协会在行业中先后推广了90项先进实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很多企业采用后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系统改造投资1808万元人民币,年节煤1.1万吨,减少污水排放63万吨,减少COD排放60吨,共产生效益1875.1万元,当年即收回投资成本;宜兴乐祺纺织有限公司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一年少排放废水49.5万吨,产品档次大大提高,供不应求,有人评价该企业为“星级”印染企业。

二、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对纺织工业的定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规划》强调“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纺织工业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我国纺织产业来满足;纺织工业吸纳了2000万劳动力就业,其中80%来自农村;我国棉、毛、麻、丝年产量共达900多万吨,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之一,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中具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时间里,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规划》对纺织工业支柱产业地位的强调,也确保了地方对纺织企业的支持,这对缓解纺织企业当前压力、促进纺织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回升,以及推动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扶持出口政策力度加大
金融危机以来,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国家连续4次提高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2008年上半年的11%提高到16%,已接近17%的征收额度。据测算,仅此一项为纺织企业减轻税收负担400多亿元人民币,为企业应对出口困境提供了政策空间。
表3-1 出口退税政策对纺织行业2009年盈利能力的影响
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合计
出口退税率% 14% 15% 15%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
一般贸易出口
额(亿美元) 116 44 88 93 93 104 122 118 124 110 104 1117
较上年同期
上调的点数 3% 4% 4% 5% 5% 3% 3% 3% 2% 2% 2% ––
影响额(亿元) 23.82 12.17 24.21 31.97 31.62 21.42 25.09 24.20 16.90 15.09 14.15 241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另外,暂停纺织加工贸易台帐保证金“实转”政策,大大缓解了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资金占用的压力。
(三)技术改造专项积极推进
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安排纺织工业技改专项17.3亿元,拉动纺织工业总投资354亿元。项目涉及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纺织装备自主化、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等,国家投资项目对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部分省市设立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也积极向纺织工业倾斜。
(四)贷款利率下调,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金融信贷政策,使得部分地区,一些企业运营较好,企业融资情况已经逐步得到改善。2009年以来,纺织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下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息支出同比下降12.02%,低于主营业务收入20多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贷款成本,在改善企业效益状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表3-2 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时间 规上企业财务费用(亿元) 财务费用同比增减(亿元) 同比增速 其中:利息支出(亿元) 利息支出同比增减(亿元) 同比增速
1~11月 366.97 -21.33 -5.49% 297.55 -40.67 -12.02%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
(五)产业转移趋势日趋明显
2009年以来,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较高,新规划纺织产业园区不断增加,羊绒、地毯、丝绸等西部地区特色纺织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1~11月宁夏、青海、四川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1.57%、47.04%和45.93%,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六)配套实施细则陆续发布
为落实《规划》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一批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陆续出台。
200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关于加强纺织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纺织工业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
200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六项任务和六项措施。
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纺织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纺织机械工业2009~2011年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系列措施。
有关粘胶、印染行业的准入条件正在制定或修改中。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纺织产业转移等指导意见也在制定当中。
(七)地方《规划》相继出台
在贯彻落实规划的同时,一些地区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纷纷制定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实施纲要,确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重点。如:《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纺织工业发展八大重点任务,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发展;浙江省印发了《浙江省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规划中提出在继续抓好服装、家纺两条产业链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新路子;河南省明确提出把纺织工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引导,支持纺织工业做大做强。

三、行业协会推动《规划》全面落实
(一)重点调研,落实《规划》
在金融危机伊始,行业协会就积极向国务院反应纺织企业及行业的情况,向有关部委及部门呼吁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并组织专家组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地区、产业集群等进行了细致、深入、全面的调研。为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决策及《规划》出台提供了大量科学和现实的依据。
各调研组广泛听取了各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意见,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基本掌握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急需的政策支持,全面了解各地在支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并将调研报告汇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
(二)积极争取出口退税政策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纺织行业出口严重下滑,出口企业困难加剧。为防止行业出现大起大落,避免就业萎缩影响社会稳定,纺织工业协会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多次向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报告,反映行业出口面临的现实情况和广大出口企业的真实诉求,建议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于2008年8月、2008年11月和2009年2月、2009年4月四次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6%,体现了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关心和支持,大大增强了全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在缓解行业出口压力、稳定国际市场和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引导科技创新
2009年行业协会对已经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新型非棉素纤维纤维加工关键技术》、《高档功能性纺织材料加工关键技术》3个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其中新型非棉纤维素纤维加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较显著,功能性纺织材料加工关键技术的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行业协会组织并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功能聚酯纤维的研制和产业化”、“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嵌入式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三个项目及课题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论证、概算咨询评议等工作。
(四)加强新产品研发
为提高行业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树立中国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行业协会推出“中国流行面料”工程,并在2009年开展了大量工作。
1、研究和发布流行趋势
深入纺织产品流行趋势,将相关趋势信息通过专业展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发布和传达,同时与企业实际产品开发进行深入结合,帮助企业利用流行趋势提高产品开发效率。
2、推动集成创新
举办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活动,2009年共有近400家面料企业参加了入围评审活动,参评产品3200余个。这些企业在趋势信息的指导下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得到了服装品牌和采购商的认可。建设由国内优秀纺织相关企业组成的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成员已由2008年的60家发展为73家。
3、开展联合推广活动
2009年8月,举办“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活动,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精选符合流行趋势的优秀产品,共17家基地企业参与本届特别推广活动,在产品市场营销方面均获得良好收益。继续推进“中国流行面料”吊牌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快捷的识别标志。
4、设立产品开发贡献奖
为持续推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开发工作,设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表彰在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产品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企业。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评选工作以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并重点关注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管理,以及体系创新对企业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的促进作用。
(五)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行业协会坚持按照市场化的方法加强品牌培育工作,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9年10月,行业协会举办年2009“Reach&Touch时尚创意空间”活动,鼓励品牌与创意紧密结合,通过创意助推品牌发展。
2009年11月,行业协会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规划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
(六)加强质量管理
2008~2009年,行业协会共计划编制行业标准计划项目329项,已批准立项239项;计划编制国家标准计划项目173项,已批准立项34项;已完成505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国标322项,行标183项;对2003年及以前的558项标准进行了复审,其中国标200项,行标358项。
2009年9月,行业协会开展了纺织行业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申报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分享成功经验。
(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009年以来,行业协会积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组织企业申报节能减排项目,共收集企业节能项目100项。行业协会还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筛选与评估》课题,承担了《节水型企业-纺织行业》和《棉印染产品取水定额》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纺织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报告的编写工作,制定《棉印染行业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其中包括制定棉印染行业的“双高”产品及工艺名录、环境友好工艺及产品名录和污染减排重点环保设备名录等。
印染协会先后发布了三批《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目录,重点推荐先进、成熟、实用、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供企业选用,目录在行业中广受好评,目录中推荐的项目有些已在应用中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大面向产业集群的服务力度,发挥产业集群在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印染协会于2009年4月对印染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浙江省绍兴县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为绍兴县印染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计划。
(八)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2009年以来,行业协会不断深化行业展会作为促进贸易的平台、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和国内外供应链的纽带、展示技术创新成果窗口三大作用,引导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1、国内市场
2009年3月,以“春季市场大行动”为契机,行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2009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个别展会海外观众数量有所下降,但三大展会整体规模与此前相比仍然保持稳定,国内观众有所增加。2009年8月~10月,以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和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为主体的“秋季市场大行动”在上海全面展开,各展会参展企业和到场观众均比上年同期增多,展会达到预期效果。
2、国际市场
为帮助国内纺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09年6月,行业协会在美国纽约举办第10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9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第四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两个境外自办展会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参展规模基本与上届持平,到会客商质量和数量都好于往届,参展企业也坚定了开拓欧美市场的信心。此外,行业协会还积极组织国内优秀企业参加境外知名的展会,如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巴黎TEXWORLD春季和秋季面料展、法兰克福产业用纺织品展等,对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挥了较好作用。
(九)引导产业转移
《规划》发布以来,行业协会承担工信部组织的纺织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和推动工作。目前,纺织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的初稿已经完成,相关纺织产业转移的具体推动工作也已经展开。
2009年7月,行业协会在郑州召开会议,针对服装产业转移作了推动工作;8月,行业协会和工信部消费品司在江西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结合江西具体情况进行了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调研、并听取了有关报告。10月,行业协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西部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了银川首届中国西部服装服饰艺术节,为实施纺织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目前,行业协会已在广东西樵、浙江绍兴,上海松江、福建石狮、江苏无锡、浙江萧山等产业集群建立了15个产业创新平台,另在5个专业市场、20个重点企业、4个大专院校建立了创新平台合作项目。
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已建立了13家具有国际水准的、权威公正商业检测中心,另有3家正在筹划建设之中。已有11家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和国家/省级计量认证(CMA),并获得了多家国内外知名买家和认证机构的认可;部分实验室已申请成为检验检疫指定实验室。
2009年6月,行业协会参与组建的首家国家纺织面料馆在浙江绍兴柯桥创意大厦落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已有全国300多家国内优秀纺织企业的几千个品种几万块面料入驻面料馆,面料产品的时尚性与品质都有较高水平。
2、推广企业社会责任
行业协会于2005年发布“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CSC9000T)”,是国内制造业首个行业自律性社会责任体系。截至2009年6月,项目共计产生CSC9000T执行企业62家。
3、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目前共有包括浙江中国小商品城、柯桥中国轻纺城、常熟服装城、广州白马服装大厦、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等全国骨干专业市场在内的94家成员单位。2009年,行业协会围绕专业市场联盟工作重点强调并着重引导行业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专业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和自律发展;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对接与合作,特别是面辅料企业与服装企业、服装品牌与代理/经销商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加强专业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实时监控;建立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培训体系,对重点单位开展了行业咨询和顾问式服务。
4、完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
2009年,行业协会制定了《纺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行业协会有关部门目前已完成了35个成员的节点建设,基本覆盖了纺织服装上下游产业链和全国纺织服装的重点省份,超过项目规划中30个成员节点的目标。
(十一)推动信息化建设
1、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在工信部的统一规划下,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按照计划要求正在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确定棉纺织行业作为本次评估的试点子行业,开展“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截至2009年10月底,已经完成评估体系系列文件的研究与制定,并通过专家论证、企业实地考察等;在无锡、郑州、济南举办了三期培训交流会议,并将在年底前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
2、挖掘并树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标杆企业
以组织举办交流会议、进行网络和平面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将标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先进经验在全行业积极推广,利用标杆效应,以点带面,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全面发展。
3、推进“两化”融合发展适用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重点进行了以ERP、进销存等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服务商开发适合纺织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产品。

四、《规划》落实中有待解决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在贯彻落实《规划》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国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市场形势仍不乐观。特别是国内资源要素约束加剧,新的倒闭机制已经形成。纺织工业长期粗放发展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中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甚至还很脆弱。一些地方和企业还习惯于旧有的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生产方式。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加快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完成《规划》任务,还必须充分认识落实《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出口政策还需加强和完善
从当前国际市场形势看,纺织工业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因素,纺织市场企稳向好的环境还很脆弱。这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国际市场低迷的状况,没有真正改观。世界经济复苏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发达经济体国内仍面临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计划的实施还有一个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问题,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2009年1~10月,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针对纺织产品的调查有22起,排在第二位。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出的“绿色新政”、“REACH”法案、“碳关税”等国际规则,也将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生产要素制约日趋严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原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将在高位波动,带动化纤、纺织原料价格上涨,纺织企业成本明显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仍将形成较大压力。面对诸多要素,纺织出口还未恢复到位,因此,出口政策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提高纺织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需进一步优化
2009年,国家投入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仅有300多个项目。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安排纺织工业技改专项17.3亿元。国家投入资金约占当年财政支持十大产业预算资金的6.7%,相对于具有5万多户规模以上企业的庞大产业规模来说,资金投入相对偏少。且资金使用采用切块到地方的政策,在纺织工业不是支柱产业、对纺织行业重视程度不高的省区,纺织项目很难列入计划,不利于《规划》任务的推进。
(三)金融信贷对多数中小企业尚未根本解决
《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多项支持纺织企业融资的政策,纺织行业的融资情况也在部分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多数中小企业目前仍然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2009年以来,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不到10%,大大低于往年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体现资金缺乏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产业用纺织品扩大内需仍需政策助推
《规划》特别强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将关注注重环保,关注民生等热点问题。
(五)自主品牌建设需要具体措施推进
当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整体上看,国产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大多还是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服装出口也仍以低利润的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及对出口营销渠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国际化程度较低等,这些都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的成长。
(六)完善公共服务支持政策
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分散度很高。国家专项资金主要面向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调整升级缺少有力推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是集质量检测、产品设计开发、信息化、现代物流、技术管理、社会责任推广、人才培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性公共服务项目,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加强服务,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行业全面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出台具体政策加以落实。

五、行业自身需重点关注问题
(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薄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纺织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7%,化纤业为0.86%,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提高了0.2和0.4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行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能力不足,影响高附加值家纺、服装面料开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开发能力尚未充分挖掘,缺乏高素质的设计及产品开发人才。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纺织行业技术结构仍不合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技术结构仍不合理,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高附加值天然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开发尚未形成。
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依靠进口。部分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纺机制造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我国关键工艺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出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但仍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仍然低。
落后产能还占有相当比重,阻碍了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行业技术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及高附加值天然纤维开发滞后。
(三)节能减排相当艰巨
尽管近年来纺织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纺织工业快速增长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及地方对节能减排提出更严格的标准,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目前,纺织工业总能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为10%左右。而多数纺织企业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采用率较低,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行业共有100家企业进行了项目申报,目前确定的有4家企业有望获得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此外,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着手编制。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例如,一些对发展低碳经济有利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起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产业转移需进一步加快
《规划》强调进一步优化纺织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地不同的产业特色,行业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具体规划和统一引导,某些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配套性差、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等问题。
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特色,也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但由于集群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组织形态散、规划引导缺失、专业化分工薄弱、服务体系不完善、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影响着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淘汰落后势在必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底前,行业要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型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晴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的化纤产能;按照《规划》进度2011年前,完成淘汰230万吨化纤和75亿米印染落后生产能力。
(六)资源要素约束逐步加剧
1、原料资源严重短缺
长期以来,国内纺织原料资源严重短缺,天然纤维和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造成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和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
2、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伴随着市场企稳,纺织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再次显现。同时劳动力、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也呈不断上升态势,企业成本不断提升。
3、企业面临融资压力并未缓和
多数纺织企业仍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一些省市银行多年来一直将纺织业列为高危产业,70%以上的中小企业只能靠自筹资金滚动发展。
虽然2010年国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但通胀预期的增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国内煤、电、油、运资源不足,个别地区拉闸限电频繁,对纺织工业生产形成制约;纺织工业节能减排任务依然严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