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
中国节能网

天价校服别拿招标遮掩

   2015-04-27 200
核心提示:“东莞外国语学校事先没有告知校服的价钱,发了校服后才告诉同学们价钱。属于先斩后奏,同学们看到这价格纷纷表示穿不起!”记者获悉,该校本次发放的校服有12种不同季节的衣服,共有18件,费用需2180元。

 

陶小莫/漫画

东莞本地知名微博“东莞学生部落”发帖称,“东莞外国语学校事先没有告知校服的价钱,发了校服后才告诉同学们价钱。属于先斩后奏,同学们看到这价格纷纷表示穿不起!”记者获悉,该校本次发放的校服有12种不同季节的衣服,共有18件,费用需2180元。(4月26日《广州日报》)

质疑

为何要先斩后奏

应当从三个方面厘清:其一,教育部门热衷招标校服,大有代替家长和学生行使采购选择权之嫌。与别的公共领域采购行为不一样的是,校服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为此买单的也只能是对应的家长。而一次次采购校服全过程中,有多少程序顾及到家长和学生的感受。其二,校服的买单人是家长,各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非相似,对应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并非相同。这样“一刀切”式的采购18件,合计2180元的校服,不知校方或者招标方顾及到不同家庭的感受没有?其三,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等费用,既是对教育的重视,又是对教育的补助,让更多的适龄学生有学上,以免因为经济因素而辍学。由此,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教育,理应坚守国家这一初衷才是。

禄永峰

评判

没理由强推校服

学生到校是求学的,而不是从事“服装秀”;大学生不穿校服照样能读书,公务员不穿机关服照样能为人民服务,为何要求中小学生服装整齐划一?

或许,教育行政部门给出的理由是“穿校服是为了便于集体活动,其中也包括体育活动;但,不穿校服,难道就不能开展体育活动,就不能开学生大会?培育学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关键是内心要爱国爱校,并不一定要穿校服。

或许,教育行政部门还会说,校服是“学生”的标志,所以,“校服不能没有”;但校服是在强行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对那些经济困难人家更是“雪上加霜”;其实,“学生的标志”,不穿“校服”,胸口别个“校徽”也未尝不可。

张传发

建议

穿不起可否租得起

笔者不揣浅陋,奉献两招。第一招,就是“租”。让学校出资购买,再出租给学生。租金可按学期或学年支付。而租金数额,应结合市场,由家长委员会商量,并由物价部门核准,而不能由学校单方说了算。至于校服成本,则是完全可以通过多次出租给学弟学妹得以收回。

这第二招,就是“收”。校服总归是一种耐用品,对于正处于猛长身体的初中生来说,一套衣服,别说穿三年,穿一年还合身就不错了。而且,校服与职业装的功能基本一样,仅仅表明学生身份,一出校门,校服就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因此,根本没有每年都要出新的必要。如何将闲置的崭新“垃圾”变废为宝?回归校园循环使用无疑是最好归属。学校可以按质有偿回收,这既避免了浪费,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陈恩才

提醒

当心背后的腐败

在自由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购买校服却引起这么大的质疑,其来有自。教育部门和学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者,当教育资源不足和不均时,分配规则关系着学生的命运,号令一出,莫敢不从。故此,当本该只考虑教育问题的人操心校服问题时,学生纵然不满,也只能默默接受,这总比择校费便宜啊。或者说,这是教育部门在市场中“跑马圈地”,为自己谋取某种形式的便利。只是,一旦缺乏法律监督和市场制约,小小的校服也容易出现“教育腐败”,此前媒体报道,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就把校服当成“唐僧肉”,每件按照校长6元、总务处主任3元、班主任1至2元的比例提成。当校服多到穿不完、贵到穿不起的时候,就该当心有没有教育腐败了。

赵红信

三 言 两 语

天价校服是“招标”价格?背后该有多少猫腻啊!

—王大行

别把学生当成唐僧肉。

—王方

总说什么家长、学生“自愿购买”,只要是学校要求的事情,为了孩子,家长哪一回不是“自愿”的呢?

—张景革

校服利润之丰厚,尽人皆知。恐怕该有贪官落网了。

—邹云岭

一次性买这么多衣服,匪夷所思。 —于卫东

动不动就拿招标做幌子,可我们的招标机制够不够科学?健全吗?抵挡得住腐败的侵袭吗?这种“招标”,不只在教育行业,在其他行业也是有目共睹。—李政才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招标
推荐图文
推荐招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