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中国节能网

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09-14 31
核心提示: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考虑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5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21.5亿元,年均增长2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6%提高到22.4%,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二是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通用航空、硅基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稳步崛起。三是基地建设初显成效。2015年,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显示、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机器人、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硅基新材料等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启动建设,总投资400亿元的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京东方10.5代线、总投资135亿元的晶合晶圆制造、总投资100亿元的凯盛科技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埃夫特万台机器人、贝克药业替诺福韦等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14个基地当年实现产值3082.7亿元、增长19.7%,高于全部工业增速13.6个百分点。四是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埃夫特公司收购意大利CMA喷涂机器人公司,不断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马钢公司收购法国瓦顿公司,加快高速轮轴产品认证步伐,进一步开拓了高铁轮轴、弹性车轮等市场。中鼎集团收购美国库伯、德国KACO等公司,并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大幅提升了企业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4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

(二)面临形势。

未来5到10年,是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万物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准。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深度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分工格局。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资源能源版图。基因重组、精准医疗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将引领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软实力角逐的重要舞台,引领消费新风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成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市场空间广阔。与此同时,我省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尚不完整、产品附加值偏低,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瞄准技术前沿,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扩大开放合作,着力强化龙头引领,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即“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扎实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培育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创新型“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四)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市、县(市、区)以及各类园区的积极性,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驱动,龙头引领。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面提升人才、技术、资金的供给质量,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开放合作,集聚资源。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效调动和运用优势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立足当前、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谋划中期、培育新兴产业后备力量,布局长远、努力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

(五)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翻番,力争达到2万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新型显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成10个左右千亿元级、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在太赫兹芯片、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下一代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精准医疗、先进光伏制造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新药创制、核能装备、燃气轮机、虚拟现实、智能汽车等领域建成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战略重点

未来5年,立足市场前景、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五大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提升电子基础产品支撑能力。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

1.集成电路。

积极打造“中国IC之都”(合肥),聚焦存储、驱动、射频芯片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芯片,以设计和制造为核心,积极发展封装测试、专用装备和材料产业。到2020年,建设3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和3条以上8英寸特色晶圆生产线,综合产能超20万片/月,形成数个特定行业的集成器件制造(IDM)公司,产值达到500亿元。

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驱动芯片方面,加快建成晶合12英寸驱动芯片生产线,适时进行产能扩建,打造“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12英寸生产线。存储芯片方面,适时引进国际团队,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突破,力争进入国家存储产业发展布局。射频芯片方面,积极推进4英寸、6英寸、8英寸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建设,实现氮化镓(GaN)、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碳化硅(SiC)等射频功率器件产品规模化生产。新型传感器方面,加快建设6英寸以上可控增益固态微光图像传感器(EMCCD)生产线,规划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8英寸微机电系统(MEMS)生产线。

大力发展芯片设计业。重点突破北斗导航、移动通讯、数字处理器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大力发展显示控制与驱动、电源管理、变频控制等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培育引进100家以上设计企业,培植1-2家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提升封装测试业层次和能力。引进建设封装测试生产线,与8英寸或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配套发展。优先发展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三维封装等新型封测技术。

突破关键专用设备和材料。重点开发光刻机、封装及检测设备,大力发展硅片、铜箔、引线框架、高性能光刻胶、电子化学试剂等相关材料和配套产品。

专栏1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合肥晶合12英寸芯片制造、合肥长鑫12英寸存储芯片制造、芜湖泰贺知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安徽红雨半导体8英寸晶圆生产线、睿成微电子砷化镓射频功率放大器前端模块系列芯片设计、安芯电子4-8寸晶圆制造、中科微8英寸和12英寸MEMS集成研发制造基地、北方通用EMCCD生产线、芯华6英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富士通高端集成电路封装产业基地、38所高性能单片北斗多模导航芯片研发及产业化、38所DSP芯片军民两用产业化、长电科技半导体封装、汇成光电合肥晶圆凸块封装测试基地、矽力杰封测基地、华钛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园、氮化晶科半导体公司氮化镓单晶衬底产业化、合肥芯碁激光直写光刻设备产业化、铜陵三佳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及封测装备制造基地、郑蒲港新区瑞声科技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产业化、立讯精密电子产业园等。

重大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合肥联合微电子中心、合肥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兵器214所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池州半导体研发中心、睿成射频微电子工程实验室等。

2.新型显示。

抢抓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和中小尺寸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柔性显示发展机遇,继续巩固领先优势,加快突破关键共性和前瞻性技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产值超过2000亿元。

做大做强显示面板。完善京东方6代、8.5代、10.5代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布局,推动企业加速掌握大尺寸、超高清、低功耗、窄边框、曲面显示等核心技术,突破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背板、蒸镀和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超前布局柔性、量子点、全息、激光等显示技术。

提升配套能力。支持企业突破高世代玻璃基板和掩模板、偏光片、光学膜、OLED发光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5.5代及以上蒸镀、成膜、激光退火、印刷打印等关键设备。鼓励面板企业与配套企业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结合AM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工艺研发,共同开发关键设备和材料。

建设高水平产业研发平台。依托京东方合肥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安徽新型显示创新中心、打印OLED研发平台等,建设国内领先的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平台,筹建国家级新型显示创新中心,抢占未来显示技术制高点。

专栏2新型显示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京东方液晶面板10.5代生产线、康宁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大富重工柔性OLED显示模组产业化、芜湖东旭光电玻璃基板生产线、合肥彩虹玻璃基板生产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8.5代TFT-LCD超薄基板玻璃生产线、三利谱偏光片、乐凯光学膜材料产业化、京东方整机制造、胜利精密电子精密结构模组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南京工大方圆环球光电公司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产业化平台、滁州量子光电公司纳米光电—量子点产业化、郑蒲港帝显手机背板生产线、桑尼光学膜材料产业化、阜阳欣奕华平板显示材料制造基地、金张科技高性能光学膜、润晶大公斤数蓝宝石等。

重大平台

国家级新型显示创新中心、京东方打印OLED研发平台、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彩虹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乐凯高性能薄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OLED及高介电常数(高K)研究中心等。

3.智能语音。

不断提升智能语音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打造“中国声谷”。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达到1000亿元。

加强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突破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感知智能机器学习、高表现力拟人化语音合成、多方言多场景个性化语音识别等新一代感知智能语音交互核心技术,以及口语表达及交流能力评测、纸笔考试全科学智能阅卷、中英文口语翻译等以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智能核心技术,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推进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大力引进智能语音产业链各环节骨干企业,推动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实现语音技术在智慧教育、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3智能语音产业重点项目

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讯飞智慧课堂及在线教学云平台/AIUI人工智能交互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联网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数字电视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人机交互智能云客户服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智能音乐云服务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讯飞超脑”关键技术研究与云平台、芜湖智能语音产业园等。

重大平台

合肥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语音和语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4.智能终端。

提高移动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大力发展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终端产品。鼓励发展支持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以及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的专业终端设备。支持华米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提升用户体验,做大高端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物联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5.软件和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合肥“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大力发展支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工业软件、智慧城市专项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及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的行业应用软件。充分发挥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优势,以建设“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大力发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类软件,积极推进智慧班级、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培育网络身份认证、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大力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网络中介服务、信息安全等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专栏4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重点项目

保腾网络“云保通”在线保险服务平台、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省高等教育资源云平台、共生科技物流智能匹配及可视化运输公共信息平台、芜湖软件科技产业园、中创安腾国际信息谷、晨昊投资聚合运营平台、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省车联网大数据中心与行业应用服务平台、科力信息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与信号控制系统平台、铜陵蓝盾光电子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物联网系统研制和应用/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系统示范等。

重大平台

省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道路交通集成优化与安全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e会学)等。

(二)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支撑能力。到2020年,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

1.机器人。

突破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技术瓶颈,有序推进机器人应用。到2020年,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产值达到400亿元。

推进机器人整机向中高端迈进。重点突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示教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护理机器人。

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提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有序推动机器人规模应用。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在汽车、家电、轻工纺织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业企业和化工、民爆等危险程度高的行业,以及医药、半导体、食品等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行业,有序推进中高端机器人的规模应用。

专栏5机器人产业重点项目

产业化

合肥欣奕华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哈工大集团华东产业基地、井松物流智能设备、运鸿智能包装装备生产基地、国购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埃夫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行业应用技术收购与产业化、中安重工大型数字伺服压机与工业自动化装备产业化、奥一精机高精密减速机、行健机器人全自动视觉定位焊接机器人、瑞祥工业焊装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瑞思并联机器人、欧凯罗伯特服务机器人、凯盛工业机器人制造、惊天液压军民两用多功能作业机器人、沪宁智能消防机器人、零点智能工业机器人、方宏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预立精工机器人基础零部件及智能装备制造、华创智能新型六自由度搬运机器人、砀山智能工业机器人、晨讯科技智能机器人、铜陵耐科柔性智能型材包装机器人、铜陵松宝环锭纺自动落纱机器人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政策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