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中国节能网

安徽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7-03-01 86
核心提示:安徽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

安徽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创新制造业发展路径,根据《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安徽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围绕加强工业节能、促进清洁生产、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工业绿色发展重点工作,阐明我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工业绿色发展现状与形势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安徽发展“一大目标、五大任务”的重要路径之一。

从工业领域来讲,绿色发展要求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工业绿色发展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通过节能增效实现“降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促进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发展,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是促进工业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工业绿色发展要求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加强废弃物处理。注重推进绿色制造,创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经济提升,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工业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十二五”工业节能、清洁生产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工业节能超额完成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以年均4.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工业经济年均14.1%的增长,以较低的能耗实现了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6%,比全国多下降8.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下降18%以上的目标任务。主要耗能产品单耗稳步下降,单位粗铜、吨钢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耗能分别比2010年下降35.5%、12.6%和4.5%。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每千瓦时)由304克下降到291.8克,五年累计下降12.2克,全省水泥、火力发电单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65.9%提高到68.2%,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扩大能源综合利用投资,五年累计回收利用余热、煤气等能源2945.5万吨标准煤。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效率分别提高2.5、4个百分点,高效机电设备进一步推广使用,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支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91个。工业用能结构初步改善,新兴产业增长较快、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幅总体呈下降趋势。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五年共淘汰炼铁245万吨、炼钢348万吨、焦炭120万吨、铁合金0.38万吨、电石4.5万吨、铜冶炼1.2万吨、铅冶炼44.3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2212.1万吨、造纸129.9万吨、酒精7.5万吨、柠檬酸3万吨、制革138万标张、印染8720万米、铅蓄电池(含极板及组装)521.1万千伏安时、小煤矿866万吨、小火电13.7万千瓦。

2、清洁生产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实现由重点抓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改造向抓设计开发、工艺技术进步、有毒有害物质替代等全过程推行清洁生产的转变。清洁生产技术在重点行业广泛应用,在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近30项,达到了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双赢”。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成效明显,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412个,源头削减COD排放量2.1万吨、氨氮0.48万吨、二氧化硫0.61万吨、氮氧化物0.89万吨。实施《安徽省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涉汞、涉铅及农药(原药、剂型)生产企业中实现高风险污染物产生排放双下降。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取得突破,绿色产品设计、工艺与装备及再制造等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

3、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明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全省伴生矿产及尾砂、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废气利用率达到90%。再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化工、机械、冶金、专用设备制造等基础较好的工业行业,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多家企业被列为国家试点,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为核心区域的再制造产业集群。

4、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五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3.1%,2015年达到1623.3亿元,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8.2%,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3位,比2011年提高12.6个百分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涌现一批列入国家工程示范试点的骨干企业和产品推介目录的名牌产品。产业创新基础较好,高效低温余热发电、智能电网、水处理设备和药剂、除尘脱硫、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态势良好,发展布局趋于合理,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市集中一批规模较大的节能环保制造和服务企业。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工业节能减排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更加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通过绿色新政抢占竞争制高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大量资源的消耗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亟需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从我省看,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大省,受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影响,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存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产品能耗下降空间收窄、工业污染源头治理难度加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偏弱、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绿色发展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与困难。加快“调转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意义深远、任务紧迫。

虽然我省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断增加,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主线,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格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实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绿色引领,加速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绿色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和质量效益提升。

创新驱动,强化机制。坚持需求导向,推进绿色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绿色创新成果与传统制造业对接、与新兴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绿色发展规律,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在工业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力缓解重化工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开展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示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节能。

1、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

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源效率,实现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推进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通过流程工业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原料技术路线优化、流程再造等技术。在钢铁行业重点推广经济炼焦配煤、烧结矿显热回收利用、长寿高炉和新一代控扎控冷等技术,推进副产煤气高值利用;在有色行业实施粗铜连续吹炼、铅富氧闪速熔炼等技术改造;在石化行业推广炼化装置工艺及系统节能技术、加氢(吸附)脱硫等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在化工行业实施大型粉煤加压气化、硝酸综合处理等技术改造;在建材行业推广高固气比熟料煅烧、无球化粉磨、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玻璃窑炉富氧(全氧)燃烧及余热发电等技术。

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装备,推动重点用能企业高耗能设备实施更新改造,着力提高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电机系统推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永磁涡流柔性传动、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等技术;配电系统推广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系统无功补偿及参数优化等技术;炉窑系统实施富氧助燃、蓄热式燃烧、循环水系统防垢提效等技术改造。

加强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通过推行重点行业能量梯级优质利用,实现余能高效回收。推广钢铁企业超临界混合工质高参数一体化循环发电、冶金企业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热电厂(站)烟气系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余热发电、供热技术。积极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空压机余热回收、循环水及矿井水余热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鼓励使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的副产热能、压差能及回收可燃气体。加大蒸汽余热梯度利用、非稳态余热回收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推广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

2、加强节能信息化能力建设。

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根据国家钢铁、石油和化工等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大型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等企业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多能源介质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的企业能源管控系统。持续加大企业能源管控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节能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主要用能工序装备升级,与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DCS、MES及ERP系统等)进行交互对接,将能源数据网络化,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两化融合技术,实现能量流智能控制与过程优化,降低能源介质和物料消耗。

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在生产制造、电信等重点应用领域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工作基础好、管理水平高的数据中心,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提升试点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引导数据中心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

3、强化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强化企业节能管理。依法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指导企业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和能效领跑者行动。在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全省两型企业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行能源管理岗位备案、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制度。夯实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完善全省工业能源管理系统,推动企业能耗在线试点。

加强节能执法检查。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组织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深入贯彻落实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和技术,在水泥等行业实行基于能耗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加强节能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地方标准,强化用能单位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的主体责任,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情况的节能监察。

推广市场化机制。搭建全省工业节能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加快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打造我省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引导成熟高效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推广应用。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引导企业规范有序用电节电。

4、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合理控制工业用能增速。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引导重化工业资源整合和优化。积极引领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低碳发展。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管住、管好用能增量,落实高耗能行业准入制度。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加快炉窑煤改气(电),推进工业用能低碳化。在水泥、钢铁、化工等领域,推广示范一批原料替代、工艺改善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推广利用二氧化碳用于驱油以及制备塑料、干冰等。在厂区、园区广泛使用光伏、光热、热泵,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提高生产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专栏1 工业节能重点路径

重点行业。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升级,开展能效水平对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持续降低全省主要耗能产品单耗。到2020年,争取实现全省水泥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冶炼、铅冶炼、合成氨、平板玻璃等综合能耗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用能设备。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锅炉、变压器、内燃机等用能设备,按照国家能效提升路线图要求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推动高耗能通用设备及系统改造。到2020年,争取全省工业锅炉(窑炉)、电机、内燃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高效配电变压器在工业企业运行比例提高10%以上。

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余热余压高效回收、长流程工艺系统改造、信息化节能等适用技术,提升企业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实现全省重点行业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80%;重点用能企业主要装备(工序)节能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管理提升。依法加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开展节能监察执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市场化节能机制,鼓励大型耗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争取到2020年,全省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600万吨标准煤;年耗能20万吨标煤工业企业(电厂除外)基本建成能源管理中心,企业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左右。

(二)促进清洁生产。

1、加快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以落实我省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目标,组织实施长江、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内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重点水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组织实施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大气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加快生产过程清洁化,降低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

2、推进高风险污染物削减。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针对涂料、人造板制造、木制家具、印刷、汽车制造涂装、电子产品制造、橡胶制品、皮鞋制造等重点行业,采用替代或减量化的技术,从源头减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末端治理或无组织排放控制压力。

推进重金属污染物削减。在电石法聚氯乙烯、干电池、荧光灯、体温计和血压计等重点行业推广低汞或无汞化技术,在铅酸蓄电池、再生铅、铅冶炼等行业推广铅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在铬盐、皮革、电镀等重点行业推广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推进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在化工、冶金、纺织印染、电镀、制革、农药、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开发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品,在纺织印染行业推广绿色环保染料和制剂,在电镀行业推广低氰或无氰电镀、重金属在线回收等技术,在农药行业推进高毒农药产品替代。

3、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推广适用的先进技术。

引导和鼓励企业投资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研究开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污染削减新技术和节能节水、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等方面新技术,以及废弃资源再利用等生态低碳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强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推广一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的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产品。

(三)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1、强化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以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固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目标。依托马钢和铜陵有色的技术力量,加强有色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依托两淮煤炭基地资源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加强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建设和新型墙材产业发展。

2、升级再生资源产业。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废弃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实施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再生资源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循环体系,推进再生资源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3、大力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实施高端再制造,针对盾构机、重型机械、专用设备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的大型成套关键零部件,组织实施无损检测、产品剩余寿命评估、深度拆解、零部件绿色清洗等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再制造,大幅提升传统机电产品以及通用型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再制造生产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提高再制造产品的自我诊断和在线监测能力;实施在役再制造,在石化化工等流程工业领域,对老旧和性能低下、故障频发、技术落后的在役机电装备进行个性化再设计,利用再制造技术工艺实施改造升级,显著提升装备节能、环保、安全水平和长周期运行能力。

进一步加快我省合肥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芜湖、马鞍山再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以合肥市为中心,辐射周边省份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2再制造产业发展专项

以关键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和生产再制造设备、材料为突破口,培育我省再制造产业,推进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

一区两园:合肥再制造集聚区、芜湖再制造工业园、马鞍山再制造工业园。

合肥再制造集聚区以工程机械、特种装备、关键零部件、兼以部分表面修复为产品和技术主导;芜湖再制造工业园主要以再制造设备、材料以及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为核心;马鞍山再制造工业园以表面修复为主兼以部分机电产品再制造。

发展目标:以一区两园为发展节点,通畅再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在全省形成由再制造逆向物流中心——清洗拆解检验检测——应用再制造技术、设备、材料再制造机电产品——申报再制造产品认定——推广再制造产品——使用再制造产品的产业体系。

(四)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1、推进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依托合肥、马鞍山、芜湖、蚌埠等市技术和产业基础,以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为龙头,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高效节能变压器、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促进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项目,打造节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2、推进环保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围绕“三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和产品生产等领域,以合肥、铜陵、蚌埠等市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动相关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强关联产品开发,完善产业链。壮大环保技术装备生产和污染治理企业集群,形成集设计、制造和生产为一体的环保装备研发产业基地。

3、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依托合肥、蚌埠、芜湖等市良好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基础和产业综合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组织省内有条件、有市场、有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企业能源诊断,培育示范效应明显、国内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节能服务企业。

专栏3“五个一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

大力实施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通过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引导节能环保制造和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发展绿色朝阳产业。

大力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设备、新型高效节能锅炉、垃圾焚烧发电设备、高效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系统等重点项目,加强余热干燥设备、余热蒸馏设备和余热发电锅炉设计、制造和应用,推进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围绕工业污染治理、大气及水污染防治、煤炭高效洁净利用、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装备等领域,推进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

围绕“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基地,加快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铅酸电池、废旧塑料、轮胎和生物质废物等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建立再制造产业体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产业化。

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基地,引导一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成长,形成节能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总包服务全产业链。

(五)创建绿色制造体系。

1、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引导和鼓励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按照《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GB/T32611)和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32163)的要求,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2、创建绿色工厂。优先在冶金、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骨干企业,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

3、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从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

4、打造绿色供应链。重点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专栏4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专项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体系到2020年,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园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目标管理。

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明确各项任务实施主体,加强部门联动,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规划执行,建立规划实施的检查督办制度,对规划期内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完善法规标准。

加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严格国家标准准入的执行,制定并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和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围绕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标准宣贯,加强对节能标准实施的监察力度。

(三)科学布局实施。

谋划全省工业绿色发展布局,科学制定规划实施路线图;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绿色园区建设试点,推进新时期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步和创新,以产业快速发展为工业转型与绿色改造提供支撑;加强形势分析和预警调控,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

(四)落实经济政策。

贯彻落实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建立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对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和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一系列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对接联系,争取为企业绿色发展项目融资创造条件。

(五)强化绿色宣传和培训。

普及工业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工业绿色发展有关知识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建立企业能源管理岗位负责人定期培训制度,并推动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对先进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更多>同类政策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